-
南昌赣州双引擎驱动 江西电商冲刺万亿新目标
近年来,江西电子商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逆势增长,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完善政策支持等举措,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正向着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迈进。当前,江西电商已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农村电商、示范基地建设等成效显著,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发展基础与目标定位 江西电子商务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冲刺万亿元交易额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通过电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江西电商发展已覆盖消费品、农产品、工业品等多个领域,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城乡市场贯通的发展格局,为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政策体系与协同推进机制 为系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江西将电子商务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级层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构建起涵盖产业扶持、主体培育、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建立由20多个省直有关单位组成的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在此框架下,省商务厅着力推动示范体系创建,加快电商应用普及;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省发改委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省农业厅启动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团省委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并举办互联网创业大赛,多部门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三、农村电商引领与扶贫模式创新 江西农村电商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形成“电子商务+革命老区扶贫”的特色经验。通过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推动赣南脐橙、景德镇陶瓷等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有效带动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全省多个县(市)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农村电商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示范引领。 四、区域协同与要素保障强化 在区域发展中,南昌、赣州等重点城市发挥引领作用,分别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打造区域电商发展核心区。全省多个设区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突破,电商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在要素保障方面,江西加强电商人才培养,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孵化等方式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乡物流配送效率;优化电商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电商企业和项目落地,为电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8-26
-
宜春元博山茶油科技跻身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在宜春市持续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当地招商引资工作再结硕果。宜春元博山茶油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凭借其科技创新与全产业链优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成为宜春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这一认定标志着企业在推动区域林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一、国家级认证凸显产业引领价值 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发布的第二批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全国共166家企业通过评审,江西省9家企业入选。宜春元博山茶油科技以山茶油精深加工为核心,构建了从种植到研发、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其产品品质与品牌影响力得到权威认可。此次入围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在林业产业化中的带动能力。 二、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该企业长期专注于油茶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和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发出高附加值茶油产品。其生产工艺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多项技术获得国家级专利认证。企业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超万亩油茶林标准化种植,促进农户增收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三、区域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宜春作为江西省油茶主产区,已将油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该企业的示范效应加速了当地油茶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数据显示,企业年加工油茶籽能力达数万吨,间接创造就业岗位数百个,成为区域林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四、政策支持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宜春市出台专项政策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此次认定后,企业将优先获得国家林业贷款贴息、技术改造等项目资源,进一步扩大产能并拓展国内外市场。主管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多林业企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此次国家级资质的获得,不仅提升了宜春元博山茶油科技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区域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未来,企业计划投入资金建设油茶文化产业园,探索三产融合新模式,助力宜春打造全国知名的油茶产业基地。
2025-08-26
-
市工业经济稳健前行 招商引资注入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效双升。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呈现稳中有进态势,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核心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业总量与增速同步提升 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86.1亿元,总量排名跃居全省第五位,较上年提升一位。同比增长9.3%,增速位列全省第三,表明工业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通过强化重点产业链培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贡献突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引擎。 二、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 全市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32.7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持续提高,反映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部分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为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利润水平保持稳定增长 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1.3亿元,同比增长3.6%。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外部压力,企业通过降本增效和产品创新,保持了盈利能力的韧性。分行业看,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利润增速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市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项目转化率明显提升,为工业经济注入新活力。此外,跨区域合作深化,进一步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 五、创新驱动发展特征凸显 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巩固。多项技术成果在工业场景中实现应用,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附加值增长。 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表示,下一步将聚焦稳链强链,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5-08-26
-
修水县上奉镇蛋鸡养殖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修水县上奉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现代化蛋鸡养殖项目,以“三金联动”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该项目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优化产业链分工,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成为区域脱贫致富的示范案例。 一、创新合作模式破解农户增收难题 修水县上奉镇沙洲村的金凤坡蛋鸡养殖场采用“股金+租金+薪金”三重保障机制,优先吸纳当地低收入群体参与。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或进入养殖场务工领取固定薪酬。2023年数据显示,该模式已帮助10户原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就业,月均收入超过2000元。 二、科学养殖技术提升产业效益 养殖场引进自动化喂料、环境调控系统,实现5万羽蛋鸡的标准化管理。通过统一防疫、饲料配给和品质监测,产蛋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5%,年产值显著增长。技术推广团队定期为周边农户提供培训,已有20余户家庭农场应用相关技术。 三、产业链延伸增强抗风险能力 修水县配套建设了有机肥加工车间,将鸡粪转化为肥料供应果蔬种植基地,形成循环农业链条。同时,与食品加工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确保鸡蛋销路稳定。这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降低了市场波动对农户收益的影响。 四、区域联动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上奉镇以蛋鸡养殖为核心,联动周边乡镇发展玉米种植、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2023年,修水县将该项目纳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通过统一品牌包装和电商渠道拓展,产品溢价能力提高10%以上。 五、政策支持巩固长效发展机制 地方政府通过贴息贷款、基础设施补贴等方式持续投入,近两年累计落实扶持资金超500万元。下一步计划扩大养殖规模至10万羽,新增就业岗位50个,并探索“认养农业”等新型产销模式,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2025-08-26
-
万载花炮产业转型探索与县域经济多点突破之路
面对环保升级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双重挑战,江西省万载县以花炮产业转型为切入点,通过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协同发展,为资源型县域经济突围提供实践样本。 一、传统产业转型的“进退辩证法” 作为全国四大花炮主产区之一,万载县曾依赖花炮产业贡献超60%的工业产值。在环保政策收紧背景下,当地实施分类动态管理: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机械化改造,建立全国首个烟花实操培训基地,淘汰93家落后企业,同时引进李渡烟花等龙头企业。鑫达花炮等企业通过“人机分离”智能化改造,实现危险工序全流程监控,示范安全环保新路径。 二、产业集群构建的“链式思维” 万载县依托锂资源优势,将新能源作为县域经济新支点。以南氏锂电为龙头,其电池级碳酸锂生产技术国际领先,带动13家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锂云母提纯到电池制造的完整链条。投资25亿元建设百万平米标准厂房,吸引华尔升等企业“拎包入住”,缩短投产周期60%以上,新能源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 三、文旅融合激活生态价值 投资40亿元的万载古城景区融合傩戏、夏布等非遗元素,打造4A级文旅综合体,累计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带动就业2000余人。同步开发竹山洞溶洞观光、九龙康养等项目,形成“四季全时”旅游体系,2021年旅游综合收入达百亿元,获评省级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 四、转型实践的启示与展望 万载经验表明,传统产业转型需平衡“保就业”与“促升级”关系:花炮企业数量减少60%但产值提升35%,税收贡献稳定在6亿元以上。当前仍面临科研机构缺失、产业链高端环节薄弱等挑战,当地正推动校企合作攻关花炮自动化技术,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招引标杆项目,力争三年内培育超200亿元产业集群。
2025-08-26
-
宜丰天宝古村获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助力文旅招商
近日,江西省财政厅下达的2014年首批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宜丰县天宝古村成功获得300万元扶持,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古建筑修复、防灾设施升级及环境综合整治。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注入动能,更将推动文旅产业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 一、专项资金助力古村焕新颜 作为江西省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天宝古村现存明清古建筑120余栋,其中23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此次300万元资金将优先用于三大领域:一是对年久失修的宗祠、牌坊等历史建筑进行结构性加固;二是增设消防管网和防洪排水系统;三是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包括新建生态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分类回收点。 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示范案例 天宝古村在规划中创新采用"修旧如旧"原则,近期已完成古驿道石板路修复工程样板段。新到位的资金将支持启动二期修复计划,重点还原清代商贸街区的青砖灰瓦风貌。同时配套建设数字化导览系统,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建立古建筑电子档案,为后续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三、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依托专项资金实施的亮化工程已初见成效,古村夜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量同比增长40%。当地正以此为契机推进农旅融合,开发古法榨油、手工造纸等非遗体验项目,并规划建设特色民宿集群。相关举措显著提升了区域招商引资吸引力,已有三家文化企业签署入驻意向书。 四、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宜丰县建立了由文旅、住建、财政等多部门联动的资金监管体系,实行"项目进度月报+专家季度评估"制度。同时设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确保每一笔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未来还将申请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构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新模式。
2025-08-26
-
闽商聚力南昌筑巢引凤 赣闽经贸合作谱写新篇
近年来,江西省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大批闽商赴赣投资兴业。作为两地经贸合作的重要纽带,江西省福建总商会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推动超5000亿元资本注入江西实体经济,覆盖医疗、建材、现代农业等数十个领域,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 一、闽商在赣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自2002年成立以来,江西省福建总商会会员企业从百余家增长至4500余家,带动近50万闽籍人士在赣创业。投资领域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延伸,其中嘉佑医疗集团等企业在南昌医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闽籍茶商则掌控当地六成茶叶流通份额。 二、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在赣闽商已形成跨行业生态链: 1. 基建领域参与公路桥梁、环保工程等重大项目 2. 现代服务业涵盖商贸物流、酒店管理等板块 3. 科技创新型企业聚焦计算机技术、环保设备研发 石材加工与房地产联动发展模式,成为南昌红谷滩等新兴商圈的重要建设力量。 三、社会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通过"以商引商"模式,闽商资本为江西创造逾550万个就业岗位。在扶贫攻坚中,累计捐赠物资超1.5亿元,其中医疗下乡、教育助学等项目惠及偏远地区。现代农业项目的推广,带动赣南脐橙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升级。 四、商会平台功能持续强化 作为政企沟通桥梁,该商会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 1. 定期组织闽赣产业对接会 2. 协助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 3. 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其"乡情引路、服务搭台、产业唱戏"的运作模式,被列为跨省商会建设典型案例。 当前,随着赣江新区等国家级平台的建设,闽商正加速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商会方面表示,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配套服务,重点引导资本投向绿色能源、智慧物流等符合江西"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6
-
南昌航天科创广场启建省级军民融合产业新高地
江西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省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打造技术转移、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全链条服务平台,同步联动高校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政企协同构建军民融合核心载体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西省国防科工部门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以南昌航天科创广场为物理空间载体,共建省级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基地。该基地将整合航天领域军工科研资源与民用市场优势,重点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发展培训中心等核心功能平台,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转化的全周期服务。 二、全要素服务体系赋能企业创新 基地运营方航天科工江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将开放超3000项军工专利技术储备,结合江西省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等产业基础,为入驻企业提供工业4.0转型咨询、军民标准对接、双创项目孵化等专项服务。目前已规划开展中小企业技术攻关加速营、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展等品牌活动,首批拟引进20个涉及新材料、智能装备领域的创新团队。 三、校地合作培育产教融合生态 南昌航空大学与江西航天科创中心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构建"技术转化+创业辅导+产业对接"三位一体培育模式。该平台将重点支持航空复合材料、无人机控制系统等学科项目的商业化落地,配套设立专项孵化基金,预计每年可培育50个以上大学生创业项目。 四、双向通道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军转民"技术扩散机制与"民参军"资质认证绿色通道,基地已推动6家本地企业完成军工配套资质备案。后续将重点发展卫星应用、高端传感器等战略性领域,计划三年内形成超百亿规模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链升级。 五、政策创新优化发展环境 江西省出台专项措施支持基地建设,包括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引导基金、简化军工资质审批流程等18项政策。南昌市同步规划配套建设检验检测共享实验室、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形成"一基地多支点"的空间布局,为创新主体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支撑。
2025-08-26
-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稳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24年,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平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两千亿元,增加值突破五百亿元,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稳步提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张,发展韧性持续增强。2024年,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稳健发展势头,总产值达到2048.8亿元,增加值达到507.7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尽管增幅同比有所回落,较一季度也略有放缓,但产业总体运行平稳,发展韧性凸显。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25.3%,这一占比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显示出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对整体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优势领域引领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优势领域的引领作用十分突出。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作为主力优势领域,表现尤为亮眼,实现增加值243.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9%,为产业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电子信息领域、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新材料领域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分别实现增加值91.8亿元、83.5亿元和60.6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18.1%、16.4%和11.9%。航空航天领域和其它两个领域合计实现增加值28.5亿元,占比5.6%。各领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区域发展协同推进,重点区域贡献突出。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总产值967.6亿元,实现增加值238.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7.2%和47.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同样表现出色,完成总产值1091.9亿元,实现增加值273.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3.3%和53.9%。两大区域齐头并进,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区域协同发展效应逐步显现。 四、高新园区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作用凸显。高新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市五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1.5亿元,实现增加值239.4亿元。其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分别达到360.9亿元和118.4亿元,占五个国家级高新园区的36.4%和49.5%,位居首位。五大国家级高新园区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均达到95%以上,其中三个园区产销率超过100%,充分体现了园区企业良好的市场适应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南昌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吸引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落户。同时,注重培育本土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电子信息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依托丰富的医药资源和研发优势,在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材料领域积极研发高性能、多功能新材料,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协作,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则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两大区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吸引了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地,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不断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园区内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其他国家级高新园区也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发展定位,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未来,南昌市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8-26
-
南昌高新区聚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赋能产业升级
江西省通过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15年认定了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这批创新平台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为培育国家级科研载体奠定基础,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南昌高新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江西浩然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高校建立蛋白类生物药研发平台,南昌大学整合稀土材料领域优势资源组建前驱体实验室。此类平台通过联合攻关机制,已突破多项关键共性技术,其中金属表面强化技术成果应用于航空零部件制造,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 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获批的20家省级创新平台中,60%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西省科学院建设的强化技术实验室,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涂层工艺,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平台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50家,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近百亿元。 三、完善创新生态链建设 通过建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机制,各平台年均产出专利超200项。稀土材料实验室开发的绿色制备工艺,使生产成本降低30%,相关产品已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生物医药平台推动3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填补江西省生物制药领域多项空白。 四、强化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 江西省出台专项政策,对考核优秀的创新平台给予最高千万元奖励。建立科技金融对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目前已有8家平台进入国家级培育序列,形成梯度发展格局。未来将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重点支持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平台建设。 五、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依托省级创新平台,江西省建立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促进科技成果在赣江新区、九江经开区等地的转化应用。通过建设共享中试基地和检测中心,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近三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5%以上,有效提升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